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来源:新中德教育集团      发布时间:2022-06-06
       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既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是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和教育的需求,也是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这个结论,与大家分享下面这篇文章(节选、有改动)。
 
       真让50%学生上职校的国家,现在怎样了?
 
     『中国的教改方向将是对标德国,现在中国的K12教育体系就是源自德国。为什么德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给人感觉竟然这么不同?
 
       德国重视教育,中国重视高等教育,而中国人重视的教育只是高等教育。中国的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是个“没考上高中的普通人”,因为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注定没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众所周知,这个无法接受的事实,将会在中考后落在一半的孩子头上。
 
       论分流,没有比德国更“凶”的。德国小学毕业就分流,而且,德国有16个州,其中15个州的小学只有四年级。也就是说,四年级一读完,10岁孩子就面临人生第一次分流。
 
       这次分流,让孩子们走上两条不同的路,简单地说,一波人奔着大学去(高等教育),一波人奔着不上大学去(职业教育)。
 
         分流比中国更早,录取率不比中国高,10岁就给人生定了性,按照朴素的思路,德国家长应该更焦虑,德国教育应该更焦虑才对。
 
       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因为,那50-60%将来不读大学的孩子,并不是被教育“筛掉”的一群人,也没有被任何人“放弃”。相反,他们的教育会被高度重视。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说是世界的榜样。
 
       不管你是修飞机,当幼儿园老师还是油漆工,卖眼镜还是卖猪肉,开药店还是搞运输,做酒店大堂经理还是在工地砌砖,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这个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而是为期2年到4年的正规教育。德国有426种职业教育方向,根据职业性质不同,学制从2年到4年不等。
 
       职业教育不等于出来当蓝领,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在中国需要用大学文凭敲门。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成功在“双元制”上。“双元制”的意思是,你可以一边在学校学文化,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做学徒),理论实践两手抓。
 
       无论是坐办公室还是进车间,你都可以在职业教育期间熟练掌握技能,熟悉公司文化,还没毕业,你的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公司。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绝不亚于对高等教育的推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有一条就是,德国所有企业都可以和职业学校联办教育,只要你联办(也就是说让学生去你的公司做学徒),每培养出来一个学生,政府就补贴给你4000-6000欧元。
 
       德国有200多万家企业,接近50万家联办职业教育(比例高达近20% ),大多是西门子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大中型企业。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积攒了经验,还能从企业那里领钱(生活补贴为主),毕业后留在企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真正的“用人单位抢着要”。
 
       德国是各州自治,但这个《联邦职业教育法》是联邦立法,是全德国通用。联邦政府每年储备4.5亿欧元预算来搞这个事,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还不错的选择,并不是被挤下独木桥后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呢,似乎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是给落榜的孩子找点事做的一种“凑合”。
 
        高等教育,并不高人一等
 
       德国对职业选择的观念是,无论你读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作都应该与专业高度对口,懂一行,干一行。
 
       比如你从名牌大学毕业,喜欢孩子,特别想去当幼儿园老师行不行?不行,先去接受4年的幼师职业教育。并不是你接受过高等教育,你就可以做职业教育对口的工作。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是两条平行、平等的成才路线。德国政府深知职业教育对工业国家的重要性,在宣传职业平等上不遗余力。
 
      这种正面宣传在民众心里种下一个印象,职业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另一方面,德国的税收和薪资制度决定了,无论你上不上大学,当白领还是当蓝领,收入差距不会特别大。
 
       德国有个段子说,德国富人和穷人的区别是,富人开自己的游艇度假,穷人租个游艇度假。这个比方有点夸张了,但可以侧面反映一个事,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靠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吃饭,在社会上不会被歧视。
 
       日本也有和中国类似的高考制度,日本学生的考试压力也不小,大学也分三六九等,考上早稻田大学也是件很有面儿的事,为什么日本家长不那么焦虑?因为日本的蓝领阶层收入不低,整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差距不大。说白了,知识改变命运不假,但就算改变不了,我的命运也不会太差。
 
      当一个国家的蓝领阶层收入越高,家长的心态就越放松。教育内卷的问题,永远不只是教育的问题!
 
       没有哪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被老师家长死死盯着补习盯出来的,学习靠的应该是兴趣和内驱力,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我猜测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给职业教育雪中送炭,而不会是给高等教育锦上添花。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全世界的课代表,这才是德国教育真正值得“对标”的地方。
 
       “对标”到什么程度算成功?当家长说起50%的高中录取率不再紧张,当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不是“认命”,当每个职业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当各阶层人都可以靠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虽然听上去很理想,但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中国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仅源自中国教育的不成熟,还与老百姓的“三观”密不可分。当中国的职业教育真正对标德国、中国老百姓的教育观也对标德国老百姓的时候,中国的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大有可为!
 
       近十年的全国初中毕业生去向的分析表明,升读普通高中比升读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平均比例约高20%。近年来,全国每年初中毕业生平圴人数约1500万,即普高比职高年平均多招近300万人。可见,实现普、职“五五分流”的目标,中职学校扩招还存在很大空间。(附图)
 
▲近20年中国初中毕业生去向分布,普高占比持续走高
  
       工业4.0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智能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智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
 
       教育服务产业链全链条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哪个国家,没有中职就能发展好高职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定能实现大有可为的美好前景!
 
 
 
(独家言论,仅供参阅。)
返回